中国冰雪运动产业趋势洞察.pdf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中国体育开创了一个全新时代,在国家政策的扶持指引及顶级赛事的牵引效应下,中国冰雪运动产业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冰雪运动产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2025《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不仅为产业注入新的政策动能,也进一步明确了冰雪经济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具备发展冰雪运动的优良基础和资源条件,华北、东北、西北等北方地区处于北半球的“黄金冰雪旅游带”,具有雪域面积大、雪量充足、积雪时间长等特点,是世界级冰雪资源集聚区之一。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中国冰雪运动的历史性里程碑,更是我国冰雪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当下,中国正处于冰雪运动普及和冰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机,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实现后,冰雪运动将开启更加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纵观世界冰雪运动发展历程和现状,各国正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中国市场作为新兴市场的代表正借助冬奥效应和赛事遗产快速发展,改变着全球冰雪运动市场格局。中国冰雪运动产业正值发展关键阶段,应借鉴国际冰雪运动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审视自身市场特点和现实情况,对未来市场做好充分的预测与相应的布局。
本报告通过剖析中国冰雪运动产业现状和结构,分析并识别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并提供前瞻性洞察,从而梳理出提升未来中国冰雪运动产业的主要策略,助力从业者理性预判形势,清晰把握产业发展中的澎湃机遇,并做出更为精准的发展规划。我们的观察着眼于中国冰雪运动及冰雪经济领域的前瞻趋势,涵盖大型赛事的催化作用、国产制造升级转型、冰雪消费模式革新、科技融合驱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中国冰雪产业正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创新和努力,中国将成为全球冰雪运动产业的重要引领力量。普华永道期待继续参与冰雪运动产业的发展,帮助从业者挖掘其中机会,为实现中国冰雪运动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专业力量。

中国冰雪经济正经历从“冬奥周期”向“产业生态”的关键转型。这一领域不仅承载着“三亿人上冰雪”国家战略,更成为高端制造突围、消费升级与科技创新的试验场。以下从四个维度分享我的观察与思考。
一、高端制造:冰雪装备的国产化突围
冬奥会加速了中国冰雪装备制造业的崛起。目前,魔毯、制冰机等核心设备的国产化率已逾六成。哈工大团队研发的“型冰机”提升了建造效率,安踏的“炽热科技”滑雪服实现了零下20℃的超轻保暖,标志着中国制造向“冰雪高端”迈进。然而,雪板碳纤维材料、高端冰刀轴承仍依赖进口。建议设立国家级冰雪材料实验室,联合高校与企业攻克低温环境下材料性能的稳定性难题。
二、赛事IP:从流量入口到经济引擎
北京冬奥激活了冰雪赛事的商业价值。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赞助商数量激增,国际雪联中国办事处的落户推动了全球顶级赛事IP的本土化运营。崇礼在脱贫后,近四分之一人口投身冰雪产业,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近3万人。未来应重点培育自主赛事IP,如将新疆阿勒泰的天然粉雪资源与国际越野滑雪赛事结合,打造“中国达沃斯”品牌。
三、消费者市场:分层化需求催生新场景
中国冰雪消费呈现“两极分化”:核心滑雪者年均消费在2,000-10,000元,追求定制化装备与境外滑雪体验;大众市场则以“体验式消费”为主,77.05%的滑雪场为旅游体验型,催生了室内滑雪场的井喷式增长。线上消费同样增长显著,滑雪装备销量大幅提升。建议企业针对不同客群开发产品线,高端市场强化技术性能,大众市场侧重安全性与趣味性,如开发AI滑雪教学机器人降低入门门槛。
四、科技与气候:挑战中的产业重构
科技正在重塑冰雪产业:Al滑雪镜可实时分析动作姿态,VR模拟器让南方用户在家体验高山速降,大数据平台帮助雪场节能30%。但气候变化带来挑战,东北天然雪季缩短,倒逼企业研发零下5℃人工造雪技术,黑河等地衍生出极寒环境汽车测试新产业。建议通过科技手段延长冰雪经济周期,开发“冰雪+”跨界模式,如冰雪康养、气候经济等,将自然约束转化为差异化竞争力。
中国冰雪经济已进入“后冬奥时代”,需以三大支点构建可持续生态:1.技术自主化:突破材料、智能装备等“卡脖子”环节;2.消费分层化:建立从专业竞技到大众体验的全场景覆盖;3.产业协同化:推动“冰雪+文旅+科技+制造”深度融合。冰雪产业不仅是冰冷的赛道,更是热气腾腾的经济新蓝海。期待各方携手,让“冷资源”持续释放“热效应”,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