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中长期资金入市专题报告: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银行高股息与险资长期配置需求深度共振.pdf

1、政策驱动,中长期资金入市驶入快车道
1.1政策持续赋能,驱动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
中长期资金是维护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稳定器”,各类资金的入市规模和比例仍有提升空间。保险资金:截至2024年年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33.26万亿元。目前,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的金额已经超过了4.4万亿元,投资占比是12%。社保基金:2023年末,社保基金规模约3万亿元,2024年三季度末,社保基金重仓持有564家A股上市公司,累计持股市值达到4598.64亿元,仅占全部A股流通市值的0.60%。公募基金:2024年四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为5.89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比为16.92%。银行理财:截至2024年末,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32.13万亿元,其中投资权益类资产余额仅为0.83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比例为2.58%,占比较2023年末下降0.28个百分点。回溯过往十年,监管部门以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接连推出一系列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政策力度持续加码,从最初的探索性尝试,到逐步细化具体实施细则,整个过程稳扎稳打,对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重塑、市场稳定性增强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均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的初步探索期始于2015年。证监会表示多渠道引导境内外长期资金投资我国资本市场是一项长期任务,将积极支持养老金、保险资金、QFII、RQFII等各类境内外长期资金入市。2019年,政策逐步落地与推进,证监会表示,在融资端加强改革的同时,在投资端采取更多措施,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推动完善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制度安排。在该年度6月份,沪伦通正式启动;7月,证券基金营业机构座谈会着力强调要推动权益类基金的发展;9月,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被列为“深改12条”中的第六项任务,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从理念倡导进入实质性制度建设阶段。
2023年至今,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制度不断完善,进入全面深化与加速落地期。2023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优化了保险公司投资的风险因子,增加中长期资金供给;2023年10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调整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办法中的指标权重,引导保险公司从追求短期收益,转变为更加注重长期投资收益。2024年9月24日,中央金融办和证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构建“长钱长投”制度环境的重点工作安排,提出建设培育鼓励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支持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稳健发展;着力完善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等。2024年1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延长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实施过渡期有关事项的通知》,将原定于2024年底结束的“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有助于缓解险企资本压力,为险资入市营造稳定的资金环境。2025年1月22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从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优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制等五个方面推动中长线资金入市,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决策部署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对前期《指导意见》的细化、深化和具体落实。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