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风险中的中国快递企业.pdf

气候变化对快递行业稳定运营造成挑战,行业气候适应迫在眉睫
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对的发展问题。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在“两年内
可能存在的全球十大风险”中,极端天气事件排名第二,在“十年内可能存在的全球十大风险”中,极端天气事件排名第一。减缓与适应是人类应对这一问题的两大策略——减缓是遏制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而对于已经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具体社区、社群和组织,适应则具有现实的迫切性,能有效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减少不利影响。近年来,中国快递行业蓬勃发展。快递被称为经济的晴雨表,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基础设施。然而快递行业也直接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威胁——低温寒潮、高温热浪、暴雨灾害等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快递全链条的稳定运行形成挑战。快递行业迫切需要科学充分认识气候变化及相关风险,并寻找和落实有效的气候适应行动。本报告旨在帮助企业更全面地理解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方式与影响程度,为快递企业科学地评估气候风险、制定系统的管理措施提供路径参考与策略建议。为此,本报告首先构建出适用于快递行业的气候风险评估模型,系统分析并评估了低温寒潮、高温热浪以及暴雨灾害三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中国快递行业运输廊道及站点的直接影响,绘制出不同区域快递系统的风险等级区划。随后,本报告分析了八家中国主要快递企业2019年-2023年的气候风险相关披露内容,梳理这些企业对气候风险的认知和应对情况。最后提出快递行业提升气候韧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与参考。

三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区域风险分析与评估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会从三个方面对快递业务全链条产生影响u
暴雨灾害、高温热浪、低温寒潮这三类主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从货品、设备设施及运营成本三方面影响快递业务的全链条。这些影响覆盖五个主要环节,即揽收发货、运输、仓储分拣、站点处理和末端配送,同时对一线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与工作效率形成挑战(见执行摘要图1)。报告对媒体报道的分析也印证了极端天气事件对快递行业的直接影响。通过分析近五年关于极端天气与快递业务的媒体报道,报告发现“赔偿”“延误”等话题频现,媒体广泛关注一线快递工作人员在恶劣天气中承担的心理压力和健康风险。
三大城市群与七大地理区域面临的气候风险突出、具有地区差异性,部分地区的快递系统面临叠加的风险威胁
京津冀地区快递系统受到冬季低温寒潮的严重威胁。该地区接近98%的站点位于高风险及以上区域,北京、天津等地的运输廊道容易因寒潮和降雪而中断。相较之下,珠三角和长三角虽然地处南方,受低温寒潮影响相对较小,但也存在部分快递廊道和站点,受寒潮带来的急速降温结冰和霜冻影响,尤其需要重视和加强南北快递物流衔接环节中的防
寒应对。
长三角和珠三角则面临暴雨灾害和高温热浪的双重压力,沿海地区尤为脆弱。长三角有65%的快递廊道位于暴雨灾害高风险及超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群和关键物流通道,如沪杭高速、宁沪高速等。此外,长三角70%以上的站点处于高温热浪的超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宁沪杭地区。珠三角城市群的暴雨灾害风险最为突出,85%以上的廊道暴露于高风险及超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分布于广深沿江高速及沿海廊道,这些运输路线连接多个跨海桥梁和沿海港口,暴雨灾害风险将直接影响跨区域运输的畅通性。同时,超高风险快递站点占比达56.5%,主要分布在广州和深圳等核心城市。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