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5年,地方政策工具供给持续加强,为生物制造行业发展提供助力,预计行业规模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技术创新、生产投资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热度,同时,技术装备攻关、审批准入优化、标准体系健全等环节亟待加强,国际经贸环境变化的潜在影响仍不容轻视。总体看,进入“十五五”时期,我国生物制造将迎来发展黄金机遇期,多管齐下夯实产业创新体系、要素支撑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对行业行稳致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2025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不同行业有所分化
我国生物制造发展处于重要快速发展期,呈现诸多特色亮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2023年我国生物制造核心行业规上企业营收规模约1万亿元,约为美国的30%、全球的10%-15%,技术产品创新加快,集群效应初步显现,追赶美欧日第一梯队的步伐加快,其中,透明质酸、
PLA、人工合成淀粉等部分新兴领域实现了与发达国家并跑或领跑。2024年1-10月,行业保持较好增长态势,其中生物基淀粉基新材料制造、生物基化学纤维制造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分别增长47.7%、23.8%;生物药品
制造同比增长4.7%,规模超过2300亿元。
展望2025年,随着生物制造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成熟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应用,加之国家和地方支持政策落地见效,预计生物制造行业规模将持续扩大,其中材料、生物基化学品、食品添加剂等领域有望保持加速增长,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制造在前期较高基数基础上,预计规模保持稳定或略有回落。
(二)技术创新持续活跃,中试转化需求广阔
我国生物制造领域产业科技创新活跃,重要科研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部分新产品新技术实现了与发达国家并跑或领跑,其中,灭活减毒疫苗、透明质酸、PLA、细胞培育肉等部分重要新领域总体实现并跑,率先实现了人工合成淀粉和饲料蛋白,在基因拼接仪、AI大分子设计平台等基础领域也取得多项重要突破,根据《2024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白皮书》数据,2014-2023年,我国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发表论文数量高居全球首位,占全球PCT专利申请数量的13.2%。
展望2025年,行业前期积累的诸多原始创新成果将迎来产业化应用的重要发展期,小试验证、工艺放大、中试转化等需求将持续释放,同时,中试服务和成果转化能力也将成为各地吸引生物制造行业企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核心能力,预计各地政府及龙头企业将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陆续布局建设一批生物制造中试平台。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