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金融支持公正转型—商业银行的角色

执行摘要
实现碳中和的过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不同地区、行业和群体会产生不同性质以及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高碳产业密集地区、高碳行业的企业(包括供应链上的小微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会承担较大的转型压力。这些潜在的、不均衡的社会经济影响有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平等,亦不符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¹,同时有损于碳中和政策的公正性与有效性。
国际层面,联合国框架下的气候行动正给予公正转型越来越高的关注,其中就业与员工福利是核心维度。自2010年首次正式提出气候议题中的“公正转型”概念以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缔约方大会(COP)持续关注公正转型议题,发布了一系列指南文件和原则声明²,包括在《巴黎协定》序言明确“政府应关注劳动力的公正转型以及创造体面优质的工作机会”3,以及在COP27期间成立公正转型工作组。国内层面,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碳中和目标下的公正转型问题。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领导人气候峰会的讲话中强调国际社会应“探索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的协同增效,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外交部部长王毅在202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的致辞中强调“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推进高质量公正转型”。《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强调要“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产生活”。
实现公正转型需要产业、财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金融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其中,资金机制至关重要。碳中和目标下的公正转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根据相关研究测算,八大高碳行业⁴实现就业人口公正转型的总成本近两万亿元,而现有的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仅能覆盖其中0.3%左右⁵。因此,绝大部分的公正转型资金需求需要通过市场化的金融机制撬动社会资本来满足
转型金融在支持我国碳中和目标下的公正转型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在其中具有关键角色。《G20转型金融框架》已经将“公正转型”确立为转型金融的五大支柱之一,中国人民银行也正积极牵头建立我国的转型金融体系。在转型金融政策体系加速建立与完善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作为最主要的金融机构,支持公正转型不仅是社会责任的体现,而且对于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具有实质性意义,有利于机构自身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我国不少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在转型金融和公正转型方面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课题组建议,商业银行应建立公正转型金融管理体系,将公正转型原则有机融入公司治理、战略、制度、执行、参与等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公正转型金融业务,目前还面临一些瓶颈和挑战。一是银行对于公正转型的内涵及其与自身业务的关系认知不足;二是缺乏纳入公正转型原则的转型金融监管政策(包括转型活动界定标准)的指引;三是转型金融贷后管理缺乏公正转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辅助;四是高碳企业普遍尚未制定可信的转型计划,公正转型活动信息披露不足;五是公正转型金融业务的商业可持续性有待提高。
针对其中公正转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缺位的问题,课题组以电力行业为例研究了转型金融工具中的公正转型指标应如何设置。课题组认为,银行可以通过将公正转型原则融入挂钩类转型金融工具来开展公正转型金融业务。具体而言,课题组建议商业银行在挂钩类转型金融贷款和债券中,首先设置“低碳转型”方面的核心绩效指标(KPI)与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在此基础之上设置补充性和激励性的“公正转型”绩效指标和目标。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