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发布的医疗器械国际化系列报告中,我们重点讨论了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出海所练就的“内功”——创断出海与制造出海;本篇我们将侧重于“外部环境”的分析,即海外医疗器械市场,尤其是需求潜力可观、性价比更为敏感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我们将以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巴西五大重点发展中国家市场为例,窥一斑而知全豹;希望从市场规模与成长性、需求与供给。当前行业与本土产业发展水平等维度,发掘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存量更新与增量开拓中的机遇,以及从制造到“智造”、从设备到耗材、从产品到服务的出海价值链提升轨迹。在我国“一带一路”等开放战略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医疗器械国际化之路,未来可期。
1、市场概览:千亿市场,蓄势待发
1.1、回顾2008-2013年医疗器械全球新兴市场发展
医疗器械新兴市场开拓,从设备到耗材。医疗器械可大致分为医疗设备、医用耗材及体外诊断(IVD),其中医疗设备通常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要形式,属于医疗卫生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受宏观经济环境及行业政策影响相对较大;医用耗材包括低值耗材与高值耗材,与手术等复杂医疗行为高度相关,需求相对稳定,但渗透率往往受地方医疗卫生体系的硬件(如医疗设备的配置等)与软件(如专科医师的数量与手术能力、麻醉医师的数量等)条件所制约;而IVD兼具二者属性仅器隶属于设备、试剂类似于耗材。因此,医疗器械断兴市场的发展轨迹,往往始于包括医疗设备投资在内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后续医护供给与能力的跟进,加之医保与个人支付水平的不断提升,耗材有望实现放量。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及其余波后,新兴市场迎来快速发展。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与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因此美欧等发达国家长期为头部国际医疗器械企业贡献主要营收。2007年美国《赤字削减法案(Deficit Reduction Act)》实施,直接缩减了包括影像诊断在内的政府报销,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2010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医疗改革法案通过,发达国家市场承压;而以“金四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快速走出阴霾,经济增长迅速。国际医疗器械巨头也瞄准了这一机遇,大力发展新兴市场,加速推进新兴市场本土化战略,以技术换需求,在开辟新市场的同时,通过产能转移进一步实现了成本降低。以医疗设备企业为例,西门子的医疗业务营收中,亚太市场占比从2008财年的约15%提升至2013财年的约25%;飞利浦的医疗业务营收中,新兴市场占比从2008年的约17%提升至2013年的约25%;以IVD企业为例,罗氏的诊断业务营收中,除日本外亚太市场占比从2008年的约9%提升至2013年的约17%,并进一步提升至2019年的约27%;而以医用耗材企业为例,新兴市场的发展进程则相对滞后,2016财年,美敦力新兴市场营收贡献仅约13%,波士顿科学新兴市场营收贡献仅约9%,至2023财年才分别提升至约17%与16%。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