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体的研究,必须回归上游产业视角。实体产业是一个经济体、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是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向产业载体持续注入活力的源动力。建圈强链,加快链主企业落地,推动战略新兴和高附加值产业链的建立、培育、完善与延伸,实现跨产业协同发展,助力地方经济迈向高质量新
台阶。
回顾全球经济发展进程,虽然“退二进三”,服务业成为核心支柱产业,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时代,工业占GDP比重下降,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世界级城市产业结构的共同标签。但后工业时代的出现,是建立在产业高度发展的底层经济基础之上,即“商品经济”转变为“服务经济”,且经济体的发展逐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升级,达到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社会阶段,并奠定工业制造业的科技水平在世界范围的引领。在此基础上,发达经济体中的世界级城市发展出高度发达的金融服务业、贸易服务业,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由此可见,发达经济体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的前提是:支柱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科技创新及应用已达到引领产业发展的世界级或区域级水平。没有优势技术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社会便很难进入高人均GDP和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发展阶段,因此单纯以消费驱动经济的增长模式或能实现短期经济增长目标,但从长期看往往缺乏可持续的内生增长动能,且受制于实体产业的周期波动性等不可控因素。发达经济体用了20-40年不等的时间才使得第三产业占比突破60%,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即便如此,美德英法日等发达国家却仍在近几年经济调整的短周期内,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外资企业将产业链回迁母国本土也成为部分西方国家的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引发全球关注。
回归中国,近期房地产调控、实体产业投资、零售消费恢复等关键领域经济指标尚不及预期,中国在破局经济内生增长动能的道路上仍须砥砺前行。同时,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摩擦升级,使得中国工业制造面临发达经济体“高端制造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制造分流”的双向挤压。在这个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工业仍是主导国民经济的命脉,须务必避免经济空心化、“脱实向虚”或引发的产业结构风险,坚持工业立国,打造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