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商用大飞机行业深度系列报告(一):数十年磨一剑,国产商用大飞机开启新时代.pdf

1、数十年磨一剑,国产商用大飞机开启新时代
商用飞机一般是指为了商业运营而设计和制造的飞机,通常用于商务旅行、航空旅游和货运等商业活动。与军用飞机相比,商用飞机主要从事商业运营而非军事活动:与公务机/私人飞机(通常为9吨以下的小型飞机)相比,商用飞机往往技术复杂度更高、起飞重量更大。产业发展层面,飞机制造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先进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发展商用大飞机产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大飞机”是指150座级以上、起飞重量100吨以上的运输类飞机,也称为干线飞机,其中150-200座级的单通道大飞机最受航空公司的重视。我国航空工业走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商用大飞机的发展孕育了运10、ARJ21新支线飞机、C919单通道客机,以及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的C929远程宽体客机四个重点型号。
1.1、运10:我国首架自主研制的大飞机
据《运10的光荣与梦想》一文,运10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0年7月中旬,毛主席视察上海,提出了发展飞机工业的要求。为贯彻毛主席的指示,7月26日,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向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提出《关于上海、广州地区制造飞机问题的请示》。经周恩来总理批准,8月27日,国家计委、中央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原则同意上海试制生产运输机,并纳入国家计划,飞机代号为“运10”或“Y-10”,项目代号“708工程”。1973年6月2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运10项目。
1980年3月,用于试飞的第二架飞机制造完成。1980年9月,运10首次试飞成功,此后在国内多个机场进行特场试飞,以试脸对不同航线不同机场的适应性累计试飞167小时,并在1984年七次飞抵高原城市拉萨,成为首架飞往拉萨市的自产飞机。当时已完成65%工作量的第三架运10飞机也不得不停产。直到1985年2月,由于继续研制所需要的3000多万元资金无法落实,运10项目陷入停滞。
此后,我国开始采取与国际航空制造公司合作研制大飞机的模式。1985年,上航工业公司、中国航空器材公司与麦道公司三方签署协议,由麦道公司提供25架MD-82飞机的大部件和机身零组件,上航工业公司按照麦道提供的图纸进行组装和试飞交付。最络,我国共生产了35架MD-82/83飞机,其中5架返销美国。随着1996年波音公司收购麦道,我国与麦道公司的合作宣告络止。通过与麦道合作,中国首次接触到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适航认证体系,并为国内以后支线飞机的研发做了技术储备。
据财经杂志《挑战者C919》,除了与麦道的合作,中国还曾在1987年开始与西德计划研制70座支线客机MPC-75:1995年开始先后与波音、法国宇航公司、空客等计划开发喷气式客机AE-100。但由于政治、资金及合作公司市场策略等原因,上述两个项目都无疾而终。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