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专题研究:银行存款结构走弱导致存款成本刚性较强.pdf

银行存款结构走弱导致存款成本刚性较强
> 存款利率定价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
经过2004年放开存款利率下限、2015年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2022年4月,央行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督促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至此,LPR+国债收益率→存款利率的传导机制正式确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也基本建立。
> 降息周期内银行存款成本不降反升
从政策来看,近年来监管也在持续引导银行存款成本下调。2019年以来先后对结构性存款、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等产品进行规范调整。从存款利率传导机制来看,2019年以来1年期LPR、10年期国债收益率、MLF都处于明显的下降通道中。从实际情况来看,政策推动叠加参考利率下行背景下,银行存款利率不降反升。23H1上市银行存款
平均利率为2.18%,较2018年末提升28BP,银行存款成本呈现较强刚性。
> 存款结构走弱导致存款成本刚性较强
降息周期下银行存款不降反升,核心原因是存款定期化所致。截至23H1末,上市银行定期存款占比为56.47%,较2018年末提升近9PCT。拆分来看,截至23H1末,个人、企业存款中定期存款占比分别为65.83%、49.59%,较2018年末分别+9.37PCT、+5.37PCT,居民端存款定期化趋势更为显著。居民存款定期化主要系:一方面,收入前景偏弱、未来不确定较强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较强。另一方面,货基等流动性较好的产品收益率持续下行导致资金流出资本市场,进一步转换为定期存款。此外,2022年底理财赎回潮也加剧了居民存款定期化趋势。2022年11-12月份合计新增居民存款超5万亿元,明显高于其他年份同期水平。企业端存款定期化主要系经济增速下行导致存款派生减少。我们以对公活期存款/对公贷款衡量活期存款派生情况,23H1上市银行对公活期存款/对公贷款为51.87%,较18年末下降超16PCT。
→ 投资建议:定存占比较高的银行后续息差压力或较小,建议重点关注23Q4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69%,环比-4BP,净息差水平已经明显低于
银行业协会规定的1.80%警戒线。2024年央行行长潘功胜首次提出统筹兼顾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健康性,而当前环境下银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核心是保持合理的息差水平,监管维护银行息差水平意图明确。从资产端来看,近年来新发贷款持续走低。23Q4新发贷款利率为3.83%,环比-31BP。展望后续,稳增长压力依旧较大,预计资产端利率还会进一步走低以支撑经济增长,因此负债端成本能否改善将成为能否维持银行合理息差水平的关键。基于此,我们预计后续银行存款挂牌利率将进一步下调,定期存款占比较高的邮储银行、常熟银行有望更加受益。
风险提示:经济增长不及预期,资产质量恶化,政策转向风险。1.存款利率定价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
1.1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信托投资公司和农村信用社都曾进行过存款利率浮动的试点,这是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初次尝试。彼时由于金融机构缺乏财务约束等,导致往往是经营情况不好的银行在市场上高息揽储,导致出现存款搬家、利率违规等情况,因此存款利率浮动在1990年全部取消。后续央行通过持续的实践探索,决定存款利率市场化应该按照“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存款利率向下浮动,管住上限”的思路推进,随后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放开下限+管制上限。秉持着“存款利率向下浮动,管住上限”的思路,2004年10月,我国存款利率下限正式放开。央行决定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但此时存款利率不能够在存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随后在2012年6月、2014年11月、2015年3月以及2015年5月,央行逐步调整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至存款基准利率的1.1、1.2、1.3、1.5倍,放开下限+管制上限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思路逐步推进。
第二阶段:放开上限+自律机制。随着2015年6月央行正式发布《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大额存单发行利率以市场化方式确定,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开始步入放开上限阶段。2015年8月,央行正式放开金融机构1年期以上定期存款浮动利率上限,随后同年10月,金融机构1年期以下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也正式放开,至此,我国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放开。在此之后,利率自律机制逐步开始发挥作用,由利率自律机制通过“基准利率*倍数”来确定存款利率上限。同时,为了体现差异化竞争关系,大型银行相对基准利率浮动上限为30%,中小型银行的浮动上限为40%,对于优质客户可以上浮50%。
第三阶段: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逐步建立。“基准利率*倍数”确定存款利率
自律上限的方式有效地防止了金融机构间的恶性竞争,但同时也导致基准利率调整具备一定“杠杆效应”,造成利率期限结构的扭曲。2021年6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由“基准利率*倍数”调整为“基准利率+基点”,存款利率上限确定方式与贷款利率确定方式统一。存款利率上限改革,一方面进一步规范了存款利率竞争秩序,避免各种非理性的存款竞争行为。另一方面,消除了存款利率上限的“杠杆效应”,优化了存款利率期限结构,短期存款利率普遍有所上升,而长期存款利率普遍有所下滑,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