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尤其是经济增长存在较大下行压力背景下,经济宏微观“温差”引发关注。本文从同比增速的基数影响、通胀与名义增速关系、居民收入分化、资产价格财富效应等四个方面解读如何正确认识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核心观点如下:第一,基数原因拉大同比环比数据差距,强化宏微观反差。基数因素扩大了去年GDP同比与环比增速的差异。相比于同比,微观主体对经济的环比变
化更为敏感。第二,2022-2023年复合平均增速偏低,低通胀压低名义增速。2022-2023年复合平均增速仅为4%,明显低于往年;低通胀导致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名义增速对微观主体的感受影响更为明显。第三,居民收入增速滞后消费,城市收入增速低于农村。当前居民消费增长偏向被动支出,但收入增长仍滞后于消费;农村居民收入快于城市,但市场发声多集中在城市;民营经济受本轮周期影响更多,影响就业市场范围更广,同时上市公司负增长行业涉及人口数也在增加。第四,资产价格下降带来财富效应的负面影响。房地产与资本市场价格变动通过财富效应影响居民消费行为和预期,这在去年以来的表现尤为明显。此外,脱钩和对抗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过去高速发展惯性的不适应性,这或是宏观经济和个人感受冷暖之间更深层次的根源,需要宏观经济进一步加大力度对冲以增强信心。
2023年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GDP增速5.2%,完成了既定的增长目标。生产供给稳中有升,市场需求不断改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但另一方面,2023年资本市场表现疲软,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倾向下降,这表明市场情绪似乎并没有同等回暖,微观主体对经济恢复的感受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存在一定的冷热不均,经济宏微观“温差”在引起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关系。事实上,宏观与微观的不一致性、协调问题一直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经典问题。在经济快速上升时期,对这种不一致性问题影响相对有限,但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尤其是经济增长存在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这种不协调、不一致性问题可能更加突出,如何辩证客观理性看待这个问题,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宏观治理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尝试从四个方面解读如何认识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为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基数原因拉大同比环比数据差距,强化宏微观反差
(一)基数因素扩大了去年GDP同比与环比增速的差异
去年我国GDP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处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分季度看,当季同比
增速分别为4.5%、6.3%、4.9%和5.2%,环比增速分别为2.1%、0.6%、1.5%和1%。去年年初在疫情政策调整后,一季度经济增长动能达到高点,同比为年内次高,环比为年内高点,显著高于2022年四季度的同比2.9%与环比0.6%。但进入二季度,经济在冲高后快速回落,环比降幅明显,降至0.6%的年内最低,为近10年以来的同期次低,仅高于2022年二季度疫情封控期间的环比增速。同时由于2022年二季度极低的基数,又导致2023年二季度同比增速达到了年
内最高,达到6.3%,显著高于一季度经济冲高时4.5%的增速。去年二季度的同比与环比增速差达到5.7个百分点,为2015年以来的次高,仅低于2021年的同期数据,由此导致二季度经济同比与环比增速表现出较大的反差。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