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焊接机器人在钢构业开启新纪元.pdf

焊接机器人在钢构场景逐步推广,22年潜在市场或达到近200亿级别焊接作为钢体连接的重要手段在钢构行业中有广泛应用,智能焊接机器人在钢构场景中的应用逐步推广。从应用场景看,焊接机器人在建筑、钢铁、桥梁、电力、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行业均有所应用,目前头部钢构厂商正逐步推进焊接机器人的应用,提升生产效率。据目前的需求进行测算,中性假设下22年钢结构焊接机器人潜在市场或达到近200亿级别。我们认为百亿级别钢构智能焊接机器人市场空间正逐步打开,智能化方案有望进一步渗透,建议关注在智能焊接机器人核心软硬件技术有积累,并且能率先落地实现场景迭代的厂商,建议关注柏楚电子,产业链相关公司还包括埃斯顿、埃夫特、中集集团等。

智能化趋势演进,智能焊接机器人方案持续落地

在钢构行业中焊接机器人智能化趋势持续演进。根据智能化程度从低到高,焊接机器人可分为示教再现型、离线编程型、自主编程型。其中示教再现型需要人类输入完成作业的各类运动、工序信息,并由机器人记忆重复再现,离线编程型通过传感器对机器人作业内容进行适当的反馈控制,自主编程型焊接机器人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了决策和规划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处理传感结果并对焊接任务进行规划。我们认为在多种焊接机器人类型中,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焊接机器人有助于切实减少人力成本投入,是焊接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

智能焊接机器人需要多种软硬件技术,核心技术积累重要性提升

智能焊接机器人关键技术相较于传统的焊接机器人,对智能化相关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离线编程、视觉定位、运动仿真、路径规划、运动控制、焊缝跟踪等。在现有的行业实践中,较为先进的智能焊接机器人通过视觉模块、编程软件,Al技术实现简单示教和自动编程。传感器能够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实现工件定位、焊缝跟踪等功能。焊接软件能够快速编程生成焊接路径,降低了示教的复杂性和使用门槛。我们认为随着智能焊接机器人需求逐步释放,传感,规划,控制等核心软硬件技术重要性或进一步提升,具备相关技术积累的厂商有望率先打造出可落地的智能焊接机器人方案。

关注全栈软硬件技术积累及工业场景落地情况

随着焊接机器人智能化趋势持续演进,我们认为具备核心能力的厂商有望充分受益于智能化发展趋势。核心能力具体包括:1)全域软件能力:传感/规划/控制算法开发能力;2)全栈软件能力:机器人算法/操作系统/中间件;3)软硬件集成能力:嵌入式软件/智能硬件开发能力;4)硬件生产能力。我们认为具备以上能力的厂商有望率先打造能够落地的智能焊接机器人方案,而能够率先落地智能焊接机器人方案或在使用中持续加速迭代,产品力进一步提升,先发优势有望持续扩大。

焊接机器人在钢构行业中具备广阔应用空间

建筑装配式大势所趋,钢结构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

根据我国粗钢产量的情况,钢结构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节约使用”到“大力推广使用”的演变历程,但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钢结构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钢材产量的快速增加,政策开始逐步推广使用钢结构,2008年前后,在奥运会的推动下,“鸟巢”、“水立方”等代表性钢结构建筑走入大众视野,奥运会国家体育场等在设计、制造和安装等技术方面均达到了世界较高水平。钢结构建筑热潮带动钢结构需求显著增加,展厅、场馆、机场、车站和高层建筑等领域钢结构建筑不断涌现。2016年供给侧改革之后,推动钢结构发展有望协助上游化解过剩产能,钢结构用钢量进一步提升。2018年以来,在装配式大力推进下,钢结构产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根据中国钢结构协会数据,2022年钢结构产量为10,445万吨,占全国粗钢产量的比例为10.31%,2021年钢结构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7%,2022年在建的钢结构建筑面积为4.81亿平方米,占当

年在建建筑面积3.07%,相比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据刘钊、王喆等2020年发表的《国

外钢结构住宅发展历程及现状》,美国2020年采用钢结构的住宅比例超过40%。

我国建筑工业化起步较晚,目标及标准确定后迎来快速发展。2017年住建部出台《“十三

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方案规定: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积极推进地区和鼓励推进地区分别大于20%、15%和10%,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占比达30%。同年12月发布《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我国装配式迎来快速发展。根据住建部,2018-2020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CAGR

达57.9%,20年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0.5%,较19年提升7.1pct,较大幅度超过了政策要求的15%以上的目标。进入“十四五”装配式建筑占比继续稳步提升,2022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达8.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9.5%,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26.2%,较2021年继续提升1.7pct,但仍与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

装配式建筑有望助力钢结构渗透率提升。根据结构体系划分,装配式建筑大致可分为预制混凝土结构(PC)、钢结构(PS)和木结构三大类,目前主流结构仍以PC为主,根据住建部,2019年新开工的装配式建筑中,PC结构占比65%,钢结构占比31%;2021年PC结构占比66%,钢结构占比28%,PC由于其成本优势、住宅使用接受度较高等原因仍领先发展。但从工业化生产和碳排放等角度来看,钢结构优于PC结构:

1)钢结构作为正在兴起的装配式建筑,与预制混凝土结构区别在于其主要承重构件全部采用钢材制作,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各部件之间通常在现场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目前钢结构建筑大多数部件均可在工厂加工,同时易拆除,部分产品和材料可循环利用,且可以覆盖绝大多数现场作业方式对应的下游,是绿色建筑的重要代表;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