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科学成为这一时期影响中国重要力量之一。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出了“只有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中国”的口号,以此希望引入民主和科学推动中国的进步,这一口号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和人民的迫切需要。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能够带我们回到1900 年,去了解那个时代中国的现代科学研究进展。在科学引文索引(SCI)中,我国在1900 年就发表了一篇论文,这是一篇来自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Imperial Tientsin Univ)署名为Drake, NF 的作者在Transactions of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s 发表的论文,其题目为The coal-fields around Tse Chou, Shansi, China。而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中,中国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于1901 年,作者是来自烟台聋哑中心学校(Sch Deaf, Chefoo)的Mills, Annetta T.,这篇论文发表于AssociationReview,论文的题目是The Chefoo, China, School for the deaf。在人文与艺术引文索引中(A&HCI),新中国成立前未有论文被收录。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我们看到中国早期的论文都是由当时在中国工作或学习的外国人完成。 在SCI 中,马来西亚华侨、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伍连德博士,1911 年于《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题为Inaugural address on plague. Delivered at the International PlagueConference, Mukden, on April 4th, 1911 的文章;而在SSCI 中,第一篇由中国人发表的论文是1916 年,来自文华公书林的、中国获得图书馆学专业学位的第一人、图书馆学家沈祖荣先生在Library Journal 上发表的Can theAmerican library system be adapted to China,探讨了美国的图书馆系统是否能够在中国得到应用。
图 1 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前我国SCI 及SSCI 论文的发表情况。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共发表了970 篇SCI 论文(文献类型为研究论文及综述),153 篇SSCI 论文。从论文发表的年代分布来看在1919 年之前,论文产出相对较少,特别在1907 年以前很多年份未有论文发表,1920 年以来论文的产出开始出现明显增长,在1924 年出现第一个飞跃,此后论文数量曲折增长,在1936 年达到顶峰,当年共发表了83 篇SCI 和SSCI 论文。1937年7 月7 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此后中国的研究产出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从1945 年开始下降为4 篇,此后几年论文产出均不足10 篇,充分体现出战争对于科学研究的沉重打击。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