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欧盟商会-中国创新生态系统:如饮水者,冷暖自知.pdf

多数受访企业认为,融入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获益良多,因此有意愿扩展在华研发活动,并进一步将 其与全球战略相结合,以充分利用中国强大的人才库、新技术的商业化速度以及将卓越的欧洲硬件资源与 中国的软件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潜力。

很多来自包括化工、工业机械和汽车行业在内的中国鼓励投资和在岸外包行业的受访企业正“火力全 开”地加大对中国研发的投资,力求在中国及全球产品中实现最大价值。

其他享受开放的市场、甚至“明星待遇”的受访企业则采取“对冲赌注”的方式,一方面最大限度地 扩大其在中国的大规模研发足迹,同时将核心技术与创新保留在母国市场以避免外泄。

然而,那些来自监管压力比较大的行业的公司,如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则最为悲观。由于目前行业 政策偏向于保护本土领军企业、不鼓励竞争,这类行业的受访企业的商业机会越来越少,这也体现在他们 的研发战略上。

对企业的重要建议:外资企业衡量自身在中国的地位时,应最先明确自身在中国当前和未来的战略目 标中所处的位置,之后再决定如何最大程度把握好中国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所带来的机遇,同时尽可 能降低由于在市场中扩大甚至遍布研发足迹而造成的商业机密泄露与失窃风险。

欧洲企业意识到,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国的研发生态系统愈加生机勃勃,具有许多优势。主要优 势之一是合作伙伴的数量及类型,既有成熟的本土领军企业也有新兴的初创公司,还有创新型科学家及研 发人员。此外,受访企业普遍称赞中国的市场规模和研发成果的快速商用(68%)。

受访企业表示,他们在中国的创新项目与全球活动之间的整合度越来越高。参与调查的企业还提到, 他们在中国开展的研发活动愈发成熟,大多数企业利用当地的创新能力来改进现有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和 改进经营来创新产品与服务。这与早期欧洲企业在中国进行创新的目的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几乎只为了 实现母国市场新产品在中国的本地化。

尽管受访企业普遍看好中国的研发活动,但也有一些负面的看法,如: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较为薄弱 (32%);外资公司面临不公平竞争环境(27%);企业母国市场对中国研发持有负面看法(23%);以 及许多企业反映存在本地人才不足现象(18%),特尤其是硬件工程师数量的不足。

82%的受访企业表示获得政府支持的机会不均等,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在于经费和补贴的申请信息和流 程不透明或不明晰(58%);本土公司无需应对的行政挑战(42%);未公开发布,但通知本土企业的支 持政策(37%);以及明确规定支持政策不适用外国公司(26%)。

尽管受访企业对于在中国开展创新活动整体持肯定看法,但作为欧洲企业,能否从在中国开展的创新 项目中获益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属行业。企业需要理性权衡潜在机会、回报以及相应风险。换言 之,中国的研发环境是整个中国市场的缩影:它并非所有企业的乐土。

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本研究样本量比较小但行业比较集中,主要为化工(29%)、汽车(13%)和 机械(16%)行业,因此本调研得出的普遍正面的结论主要适用于这些行业。近年来,上述行业的欧洲企 业在中国市场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他们的市场准入和经营条件都得到改善。2021年初,中国欧盟商会 和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联合发布报告《脱钩:全球化何去何从》并指出,上述行业在中国乘坐的是“商务 舱”和“经济舱”。即,来自这些行业的企业在中国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或至少受到中国的欢迎。1 同 时,在“货舱”中备受煎熬的行业——如信息与通信技术、电信及数字行业等——正越来越被挤出市场, 其本土研发也在苦苦挣扎。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