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田5大沿海港口群26主要港口岸电使用调研报告.pdf

作为全球贸易的核心支柱,航运业每年消耗约3亿吨化石燃料,其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给全球气候、海洋和港口环境造成了一定压力。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了新修订的《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减排目标。
我国水路运输发展强劲,已成为全球贸易、航运大国。然而,其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70%的船舶尾气排放在距离海岸线400公里以内的近海区域,给港口城市的空气质量及公众健康带来威胁。构建绿色港口是航运减排的关键之一,在诸多绿色港口技术中,岸电是减少靠港船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力手段。
国际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早通过立法要求强制使用岸电,欧盟要求自2030年起,停靠欧盟主要港口的集装箱船和客船的所有用能必须来自岸电。2023年,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填补了岸电使用缺乏有效罚则这一空缺;为推动特定船型的岸电使用,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示范推进国际航线集装箱船舶和邮轮靠港使用岸电行动方案》。自十四五以来,我国主要沿海港口城市所在省、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规划、方案、管理办法等,明确岸电建设及使用目标,制定一系列监管、激励政策。
在此背景下,本报告选取我国五大沿海港口群中的26个主要港口作为评价对象,对其岸电建设、使用和船舶受电设施的信息公开水平与政策配套支
撑力度进行了综合性评价。较为量化、客观地反映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水平,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的合理化建议,以更好地支持绿色航运的发展。
信息公开水平由岸电设施信息公开度和依申请公开透明度两部分体现。岸电设施信息公开度衡量港口主管部门和企业是否已主动公开包含岸电设施基础信息、检测结果、岸电覆盖率、使用量等在内的岸电设在26港口中,日照港岸电设施信息公开度最高,达到83.33%;大连港、营口港、烟台港、福州港、秦皇岛港、锦州港6港口信息公开度62.5%;连云港港、厦门港、珠海港信息公开度50%;其余16个港口岸电设施信息公开度均在50%以下,其中北部湾港信息公开度为0,港口主管部门和经营人均未公开岸电设施相关信息。盐城港是唯一依申请公开透明度达到100%的港口;大连港、锦州港、珠海港3港口的依申请公开透明度60%以上;日照港、黄骅港、宁波舟山港、广州港4港口以”不是本机关已制作或者获取的政府信息”等理由未公开相关信息,依申请公开透明度为0。政策配套支撑方面,主要通过分析各港口在岸电建设、使用及船舶受电设施安装改造是否已制定目标、计划、监管及激励措施,应用信息化技术等,衡量各港口在政策配套支撑的力度。总体来看,深圳港、上海港、洋浦港、盐城港、广州港、天津港、厦门港等港口在政策配套支撑方面的总得分排名前六,整体表现较好,且均明确了岸电覆盖计划/覆盖目标,并针对岸电使用制定了激励措施,其中,仅有厦门港、深圳港、洋浦港3个港口制定了船舶受电设施改造激励措施。连云港港、锦州港、
施信息;依申请公开透明度衡量港口交通运输(港口)主管部门和海事部门在依申请公开的答复内容中是否公开岸电覆盖率、使用岸电船舶靠港艘次、岸电使用时长与电量、岸电专项检查次数及受电设施安装艘次等9项指标包含的信息。
营口港及泉州港仅针对岸电使用制定了监管措施,总得分排名后四位。
聚焦岸电使用目标,东南沿海港口群外的12港口已提出明确的岸电使用率/增长率目标,其中大连港和上海港提出了特定船型的岸电使用率目标,但仍有一半以上港口未明确岸电使用目标。
近两年,我国对不同船型分阶段推进岸电使用的策略已显成效。在政策引导下,客(货)滚装船舶、国际航线集装箱船舶和邮轮的岸电使用量得到显著提升。渤海湾省际客(货)滚装船舶全部具备受电设施,实现岸电常态化使用;琼州海峡的客滚泊位和船舶岸电改造也在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我国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和国际邮轮母港正着力提升对多船型和国际差异的适应能力,为完成示范推进工作,多家港口企业与船公司签订合同减免岸电服务费。然而,针对航期和泊位安排较为灵活的干散货船舶尚缺少国家部委的统一部署,只有部分地区(厦门市、广东省)下发了政策文件推动干散货船舶受电设施安装或改造。
船舶受电设施配备率不足制约岸电使用量进一步提升。目前船舶受电设施改造面临法律依据不足、技术标准未统一、经济成本高昂以及激励措施薄弱等多重障碍。具体表现为:缺乏明确的时间限制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导致部分船舶无法与码头岸电接口适配;改造成本高、流程复杂,大型船舶高压岸电改造费用可达数百万人民币;仅有少数港口如深圳、厦门和洋浦提供了资金补贴,整体激励措施不足。其次,岸电使用的便利性与效率也是影响船舶受电设施改造积极性的的重要因素。
为了提高岸电使用的便利性和效率,各大港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24年,我国港口基础设施的布局得到了持续优化与改善,主要港口配套服务和管理制度也在逐步实现标准化。在这一背景下,五大港口群内多个港口岸电使用量得到显著提升。
除了采取使用岸电等措施解决船舶靠港期间的碳污排放问题外,目前全球各地港口和航运公司等相关方积极加强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建设低碳航运。岸电技术、新能源船舶及零碳燃料等多项低碳技术,在绿色航运走廊的框架下被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船舶碳污治理方案。多方共识下的协作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助力解决替代燃料和岸电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