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子行业深度报告:生物育种助推行业变局.pdf

本期投资提示:

中国种业:千亿营收规模,产品迭代加速,价格稳步上涨。2022年中国种业市场规模1332
亿元。行业进入门槛较高,产品品类繁多、适种区域性强,产销跨年(当年生产、次年销
售)、品种迭代升级加快。种子生产中,制种产量随种企生产计划调整而波动,但种植结
构调整相对较慢,次年种植用种量波动幅度较小,使得库存成为种子供求关系中的重要一
环。如此特征,决定了实际生产中种子长期供大于求,至多个别品种个别年份区域性“紧
俏”。但在品种迭代升级、制种成本上涨的共同作用之下,近十年中国种子价格整体稳步
上涨,2010-2022年杂交玉米种子均价CAGR4.4%,杂交水稻种子均价CAGR5.1%。
育种进入分子时代,转基因推广引领中国种业竞争变局。中国农业生产模式向着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迈进,对理想的种子性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产稳产、优质健康、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种子在未来将更受市场欢迎。世界农业育种技术历经原始育种、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三个时代。转基因育种属于第一代分子育种技术,可实现跨物种基因流动,完成已知功能基因的定向高效转移。2019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9亿公顷,其中大豆、玉米、棉花为主要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比为48%、32%、14%。中国转基因育种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19年至今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23年10月首批转基因玉米、大豆通过品种审定。截至2024年3月,已有64个转基因玉米品种、17个转基因大豆品种通过品种审定。转基因玉米种植推广,本质上也是种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有望再次带动种子价格上涨,推升行业规模。据我们测算,中性假设下,中国转基因玉米种子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80亿元,市场规模增加值超百亿元。与此同时,中国玉米种子市场集中度尚不算高,销售本企业杂交玉米种子企业CR5/CR10/CR20销售量分别占全国玉米商品种子使用量18%/25%/36%。转基因种植推广的过程中,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或无自主品种的企业,因无法获得转基因性状公司合作,面临无转基因种子品种上市销售的尴尬,甚至被迫退出市场。而实力较强的种企,在此背景下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政策催化、科技进步、粮价波动共同主导种业投资。种子是特殊的商品,其行业景气研判有其特殊性。总体来讲,种子行业驱动因素应该重点关注:国家种业发展政策、育种科技进步、农产品价格波动。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多项现代种业发展政策,屡屡成为市场阶段性关注种业板块的热点,实施多年的良种补贴也明显促进了种子商品化率的提升。而技术进步带来的新优良品种往往市场热销,也成为提高种子销售价格的主要缘由,“优质优价”在种子销售环节体现愈发明显。与此同时,种子作为农产品的上游,具有明显的后周期属性,农产品价格上涨一方面促进种植面积增加,一方面推升制种成本带动种子价格上涨。而对于种子企业的评价,我们认为:主导品种表现、新品研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均是衡量种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由于种子具有区域性,故核心品种的适销区域范围和品种表现情况对种企尤为重要;而因种子新品研发周期较长(少则3-5年,长则数十年),需拥有大量种质资源,源源不断推出可供审定和销售的新品,才能保证企业持久的竞争力;在终端销售环节,中国种业市场基本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种子企业需要维持稳定的渠道网络,同时在新品推广、种植服务和存货调配等环节亦需要有效投入。

前言
种子是农业生产必备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的“芯片”,是特殊的商品。种子产业处于农业全产业链源头,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不仅在农业领域中科技含量最高,也是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实施,开启了中国种子产业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化模式的转型,及中国种业的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市场导向的种子企业也迅速崛起。
中国政府对种业发展高度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种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中央一号文件也屡屡作出部署。
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2021年:中央下发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
2021-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对种业发展做出部署。2021年: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2022年: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贯彻落实种子法,实行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2023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
这些政策的逐步落实,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种业高质量发展,种业上市公司也迎来更多新的发展机会,本文着重分析中国种业产业的市场空间、增长驱动、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估值水平、风险因素等投资者重点关注之点。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