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生产侧,也包括消费侧。对于生产侧而言,需要不断提高其碳生产效率,提供低碳、零碳的产品和服务;对于消费侧而言,需要践行低碳消费,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消费低碳、零碳的产品和服务。无论是生产侧还是消费侧,都有大量单体减排量小但是数量众多的减排行动,需要设计有效的碳普惠制度对其进行激励,既保证减排效益量化的准确性,也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国内的碳普惠实践,包括企业的自发实践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例如转转的二手物品回收与销售,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普遍性问题。我们希望本研究可以为各方准确认识碳普惠,并支持碳普惠的发展做出贡献。
——清华大学能源经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段茂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中国需要政府、企业及公众各层面的长期共同努力。未来公众参与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碳普惠是从消费侧鼓励公众参与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公众低碳意识的有效举措,其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周丽
世界气象组织10月宣布:2023年可能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23年9月地表平均温度达到
16.38℃,比工业化前的参考时期高出1.75℃。在当前复杂的政治经济局势下,当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摆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会花更多时间先解决短期问题。但大自然自有规律,地球变暖的事实和危害不会停。
我们必须让更多人重视起来,在酿成切肤之痛的灾难前做好更全面的准备,碳中和势在必行。碳中和大目标,既有赖于国家间的合作机制、清洁能源和电气化等大战略,也需要每个普通人的参与。如果人们不认知、不支持,很容易影响到正确决策的制定与执行;如果人们不参与,也很难体会到真正的主人翁责任和正反馈。因此,更多人的认识、重视和参与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支持了这项研究。碳普惠机制是一个能让更多人认知并参与到碳中和大战略中的方式,是一个汇聚小力量形成大势能的有效尝试。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推动碳普惠建设。清华大学的各位专家,多年来深耕在碳中和政策与机制研究的前线,是专业又远景驱动的推动者与前瞻者。这些专家、转转、以及许多善良的人们,拥有共同的绿色地球的愿望。
愿更多人参与到碳中和战略中,我们相信伟大始于渺小,相信汇聚的力量。碳普惠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依据一定的技术标准或方法学,对公众、社区、企业在低碳出行、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公益和低碳运营等五个场景下的降碳减排行为进行减排量量化、记录、核证,并通过交易、兑换、优惠等形式形成市场化激励或政策激励的一种机制。碳普惠不仅可以鼓励公众广泛参与、提高公众低碳意识,也能够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低碳转型升级,有利于实现全社会低碳发展愿景。
本报告整理了国内与碳普惠相关的政策。从地方政策时间序列看,其发展主要受到国家、省级、地市政策出台时间和密度影响,可以分为探索、引导和发展三个阶段。从政策区域分布看,中国各省、市和自治区碳普惠政策数量呈现出明显的“由北到东南”的层级增加特征,其中广东、浙江出台的政策数量最多。
报告调研了已公开的60余项方法学。从方法学区域分布看,重庆市、四川省和广东省已公布的碳普惠方法学数量远多于其他地区。从方法学场景分布看,低碳出行、低碳运营、低碳公益方面出台的方法学较多,低碳消费领域的方法学较少。
报告梳理了八个地方碳市场地区以及其他非碳市场区域的碳普惠相关政策、方法学、具体实践等内容,对广东、重庆、深圳、四川等典型地区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也调研了典型企业在碳普惠实践方面的三类工作,主要涉及“蚂蚁森林”、“转转星球”等平台企业主导的碳普惠产品、多个银行的金融企业个人碳账户以及联想集团“乐碳圈”、妙盈科技“绿喵企业版”等企业员工碳账本。
总体看,中国碳普惠具有场景有限且标准差异大、碳普惠平台数量众多、初步实现市场化交易、
存在多种“碳普惠+碳金融”模式、积极探索“碳普惠+碳汇”模式等特点。未来中国碳普惠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研究出台更多细分场景下的技术标准、着力推动建设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积极探素区域联动并有效整合平台资源、大力拓展碳普惠消纳渠道、不断推动“碳普惠+数智化”深度耦合以及切实加强宣传与交流合作等。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