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是具有显著全球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及超越国界的文化或自然独特性的全人类遗产。世界自然遗产拥有全球最壮美的自然景观、地质、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约—半的世界自然遗产具有固定土壤、防止洪水和固碳等功能,蕴含明显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同时,保护世界遗产具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持当地社区生存发展的价值。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The United Nations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截至目前共有194个缔约方,167 个国家的1154处世界遗产登记在册2。
202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发布的《世界遗产展望(第三版)》【3显示,37%的自然和双重遗产被评为”高度担忧”(Highly Concerms)等级或”形势危急”(Critical)等级,保护形势不容乐观。评估结果表明,气候变化是世界自然遗产面临的首要威胁。气候变化对世界自然遗产的影响是多重的,包括原生物种的生存能力和生态系统韧性的降低,火灾的频率和严重性上升,外来入侵物种的扩散速度加快等。
中国自1985年11月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以来,十分重视世界遗产保护工作,自然遗产和双重遗产的数量均位列世界前列。2021年7月,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福州召开,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在中国昆明举行。中国对世界自然遗产——这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功能维护的代表性领域—的保护备受关注。然而,资金短缺是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具体而言,中国在相关方面的财政资金支持不稳定、社会资金进入不顺畅、遗产地收入分配不合理等问题突出,明显地制约了世界自然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由于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最终会由当地的经济活动转移到金融机构,所以金融机构采取审慎的态度尤为重要。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是投资和建设活动的主要资金来源。金融机构对世界自然遗产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支持和参与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发挥积极的正面作用;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可能支持破坏自然遗产地的项目活动,从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提高绿色业务水平,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同时规避对世界自然遗产产生负面影响和风险,既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规避风险和推动绿色发展的需求,也是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机遇。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