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盲人摸象的故事,形容不窥得事物全貌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如今,金融服务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消费者(客户)是否值得信赖”、“交易商是否互相串通”或“某项交易是否是欺诈性交易”等重要问题上,每个机构都仅握有一块拼图(即数据),但因为各自手上的数据有限,金融机构就像故事中的盲人一样,都存在得出错误结论的风险。而信息分享是解锁事物全貌、全面了解事物的关键,可惜金融机构间数据共享并不容易。由于面临数据存储、管理和共享方面的诸多限制,因此,金融机构至今仍无法对客户和运营环境有全面的了解。
完整的数据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但获取最大价值的过程却十分复杂,其间还伴随目标冲突:例如,金融机构通过数据共享将能更好地识别隐藏的交易欺诈模式,减少金融犯罪检测误报。但是金融机构对于披露与自身客户有关的竞争信息相当谨慎,通常尽量避免违反隐私监管规定。值得一提的是,数据共享不仅能使金融机构受益,还能让客户得到更加个性化、更为具体和细致的建议,但客户可能担心自身信息被误用、滥用或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被共享。
这些都说明了数据共享的矛盾:数据共享可以创造价值,但对于信息被共享的个体而言,其隐私信息不再是秘密,对于开展数据共享的机构而言,其机密性也会受到影响。各方已投入大量精力希望以一种机构、客户、行业协会和监管机构都能够接受的方式平衡目标之间的冲突,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营。“隐私增强技术”能够使机构、客户和监管部门在不损害“数据所有者”(客户)隐私和“数据管理者”(金融机构)机密性的情况下发掘共享金融数据的价值。这些技术并不新鲜,但近年来的巨大发展已使其从单纯的探索性研究转变为可服务于生产实践的技术,或将为数据共享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本文就隐私增强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可能为金融机构带来的价值作简要概述,供各金融子行业(如保险、银行、投资管理)高管使用。我们将围绕下述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
第一章:金融行业隐私问题现状概览
第二章:隐私增强技术工作原理介绍
第三章:隐私增强技术如何应用于数据共享
本文来自知之小站
PDF报告已分享至知识星球,微信扫码加入立享3万+精选资料,年更新1万+精选报告
(星球内含更多专属精选报告.其它事宜可联系zzxz_88@163.com)